医养结合指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是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满足相关需求,集合养老、医疗、护理、康复、保健、临终关怀等于一体的新型养老理念和模式 [1] 。这种模式是随着我国家庭照护能力弱化以及老龄化社会进程加速情况所提出的,是优化老年健康和养老服务供给的重要举措,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增强老年人获得感和满意度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总揽全局,通过健康中国战略,完善老龄工作制度,不断提升医养结合工作重视程度,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医养结合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
然而,医养结合在政策支持、服务能力、人才建设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难点堵点问题。特别是随着失能化、人口高龄化等逐渐扩大的趋势,养老服务需求中医疗护理服务占比逐年增高,在居家、社区、机构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背景下,逐步扩大具有医学基础知识的养老护理员规模,指导养老护理员培养培训、提升职业技能,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数量充足的养老护理人才队伍就显得十分重要。
2.1. 劳动力数量不足
随着社会化养老趋势日益明显,对于老年服务产业的需求迅速增加,从事养老护理的服务人员严重短缺现象日益凸显。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截至2022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28,004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9.8% [2] 。自2000年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的20年间,老年人口比例增长了8.4个百分点,截至2021年底,我国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已超过1.9亿,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高达4000万 [3] 。2021年5月,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社会对养老护理人员的总需求数达600万,但当前仅有50多万,持有证书上岗的养老护理员更是仅有4.4万人,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长期护理服务需求。
2.2. 专业水平普遍较低
我国现有的养老护理劳动力最常见的是养老护理员,虽然在日常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可以快速上岗工作,但是明显存在专业性不足的问题。护理工作内容也仅限于看护、喂食、换衣等日常照料,对于老人的个人需求和康复需求无法满足,不能针对老人一对一提供适合身体状况本身的服务 [4] 。养老护理员的培训体制和方式尚未健全,对于医疗知识和心理疏导等领域了解匮乏,定期学习和培训来提升职业技能的渠道不够通畅。
2.3. 从业队伍流失率高
养老护理员向来有着流动性大、离职率高的问题,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工作需要细心耐心和付出较强体力劳动,但社会地位低;二是薪酬不理想,不按照绩效决定收入;三是由于职业特殊性,护理过程中双方容易发生工作纠纷,存在服务过程中的隐患 [5] 。当前,养老护理人员以城市下岗职工及进城务工农民为主,往往通过家政渠道达成工作意向,大多未经岗前培训和专业技能实训,不具备养老护理员专业资质。加之社会地位、薪酬标准、工作强度、承担责任等多种制约因素,养老护理队伍现状与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2.4. 专业化人才培养体系待完善
当前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开设老年护理等相关专业的高校数量远远不足,且高层次院校少,多为职业技术学校,专业特色不突出,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课程设置缺乏和养老产业有效对接,实践教学环节呈现缺失的现象,导致养老护理人才匮乏,无法建立金字塔形的人才体系。学校和社会需求联系不充分,提供实践机会熟悉和了解就业岗位机会较少,毕业生因为对职业的刻板印象放弃本专业的比例较高。
3.1. 提高重视程度
各级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将养老服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国民健康、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老龄事业发展体系。应健全管理机制,统筹协调好民政、卫生和社保等相关部门,健全完善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养老服务架构。应进一步加大养老服务人员的激励力度,强化政府激励引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提升从业人员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增强职业吸引力。应明确权责主体和服务要求,完善评定制度,在标准、规范统一衔接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与水平,为养老服务发展提供良好政策环境。应明确培养目标,确定院校培养、社会招聘等分层级的养老护理人员队伍建设方案,推动行业专业化发展。应加强系统统筹,建立基于岗位价值、能力素质、业绩贡献的工资分配机制,强化技能价值激励导向,促进养老护理员工资合理增长。
3.2. 增加养老护理员数量
养老护理员是养老服务劳动力的基础,当前最为紧迫的就是要解决人员严重不足的问题。首先,加大对养老护理员的职业宣传力度,让大家理解认同这一岗位,提高社会认同度。要通过吸纳转移劳动力和未就业毕业生等,开发潜在的从业人群,吸引更多劳动者加入队伍。其次要积极通过提供入职补贴、培训补贴来鼓励待业者通过考取相关资质进入行业;并不断推动建立养老护理员用工补贴、岗位补贴等制度。再次,为了防止人才流失,可以通过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劳动报酬、提供更好晋升渠道的方式来实现养老护理员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幸福感,保障行业人才储备,促进人才体系良性发展。
3.3. 拓宽专业人才培养渠道
鼓励本科高校、职业院校扩大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招生,不断扩大养老服务技能人才规模。支持具备条件的高校增设老年服务管理、护理康复、公共营养保健等养老服务领域相关专业,积极建设养老事业课程体系、开发教学实践基地等实习实训资源。进一步优化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拓宽养老服务领域人才培养渠道,指导院校积极稳妥推进养老服务领域1 + X证书制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充分发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作用,以非学历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等形式积极促进校企优势互补、教育和产业良性互动。支持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养老服务示范基地、劳务输出基地等,统筹构建教学、科研、实训、就业综合培养体系,引领行业发展。
3.4. 加强岗位培训
促进我国养老事业发展,持续实施养老服务人才培训提升行动,提升服务质量和人们的满意度就成为重中之重。人社部门、民政部门应充分发挥医学院校、职业实训中心服务职能,健全养老服务培训标准体系建设。按照与医养结合紧密相关的养老护理员、健康照护师等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培训大纲和最新行业企业考核评价规范开展系统培训。有关医学院校和培训机构要优化课程设置,构建多层次、模块化、高质量的课程和技能训练。在基本的护理和营养保健外,增加急救和康复技术、老年心理健康、中医养生等相关内容,逐步推行“职业培训包”和“工学一体化”模式,增强培训实效,建立与技能等级提升和薪酬待遇关联的规范化培训考核体系。
3.5. 注重人力与技术协同联动
养老服务中,要加强信息化支撑,建立精准服务主动响应机制,以现代科技完善基本养老服务保障机制,提高基本养老服务供给能力和便利化可及化水平。要注重利用互联网技术在护理过程中进行辅助,打造覆盖家庭、社区和机构的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网络。逐步推广穿戴式设备,使老年人健康数据资料及时向实体性医养结合型社区传递 [6] ,服务机构按照相关监测数据和老年人实际状况,针对性做出方案,不仅可以减少护理人员压力,提高工作效率,还能对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提前预判,使得养老照护服务更贴心、更人性化。
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和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在医养结合背景下,着眼于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高品质养老服务需求,以发展养老服务技能人才为重点,全方位吸引、培养、用好、留住人才,打造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德技兼备的队伍,将为新时代新征程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