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我国今后较长一个时期的基本国情。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底,我国内地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为2.96亿人;预计到2050年前后,中国老年人口数将达到峰值4.87亿人。
老龄化到来,面对疗养院不方便就医,医院又不养病人的现状,医养结合这一模式应运而生。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民政部先后发布了《关于确定第一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的通知》《关于确定第二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的通知》,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正式启动。
经过8年的时间,当下,医养结合的探索已经在全国范围内不断扩面。目前,医养结合有哪些模式?探索过程中又存在着怎样的难点?连日来,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专业照护融入临床诊疗
医为主、养为辅 提供双重服务
成都市第八医院作为市属三级老年专科医院,是医养结合的典型。走访调查的第一站,记者来到了这里。
因为一次摔跤致骨折,张婆婆需要卧床。一边要进行止痛、促进骨折愈合等治疗,一边还要进行肺栓塞、坠积性肺炎、皮肤压力性损伤等风险预防措施,同时还要控制基础疾病避免加重,适时开展康复治疗与营养支持。对老年人而言,这注定是一个长期的医疗过程。
综合医院往往只针对急性期疾病进行处理,后续的康复、风险预防、安全管理等过程依赖于院外,而家庭又无法胜任专业的照护的任务,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张婆婆一直在各大医院之间辗转。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了解到市八医院提供医养结合服务,来到这里之后,张婆婆的医疗需求得到了更妥善的解决。
“很多‘失能共病’老人的疾病易反复,病情需要经常监测,生活需要持续照护。我们将专业照护融入了临床诊疗,以医为主,以养为辅。”市八医院医务部主任张舒民告诉记者,政府在推动医养结合方面给予了医院大量政策支持。而当下,不少医疗机构也都到医院学习相关经验,部分医疗卫生机构也在开始尝试类似的医养结合模式。但实际上,养老属于民政范畴,医疗归卫健委管辖,体系之间的差异仍旧存在,除了市八医院这样的公立医院以外,不少民营机构也在探索自己的医养结合模式。
“医”“养”相邻相嵌
典型方式仍旧存在不便
早上6点半,住在成都天府新区禾养顾连老年病医院11楼的钟婆婆已经起床,在护士的帮助下洗漱。记者见到钟婆婆的前一天,她才刚刚结束住院治疗,从6楼的病房返回11楼的康养区。通过区域划分,医院完成了医养结合的构建。
据成都天府新区禾养顾连老年病医院院长龚治国介绍,医院6楼的功能就相当于综合医院的老年综合科,而11楼的养老区类似于配备了专业医务人员的老年公寓,“‘养’的资格审核和‘医’的资格审核要求不一样,没办法在一个区域实现,我们只能将医和养的物理距离缩减到最小,让老人尽可能方便地享受到双重服务。”
除此之外,记者在走访过程中发现,养老社区“近邻”设置医疗资源也是很多医养结合机构在尝试的“路径”。
“我们在养老社区中配套自建一级医院,加上同城共享一家三级综合医院,通过内置加联动的方式实现医养结合。”成都温江区某养老社区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与市八医院相反,养老社区以养为主,医为辅,尽管无法实现医与养的无缝连接,但环境、服务上老人的受众更广。
成都市卫健委相关处室负责人表示,成都天府新区禾养顾连老年病医院的模式和社区养老“近邻”医疗资源设置的模式,目前是最典型的医养结合方式,但对养老需求其也存在一些弊端,“距离再近,养老区和医疗区在物理上始终是要分开的,特别是对于失能或者半失能老年人来说,不便仍旧存在。”
政策壁垒与资金问题
医养结合发展仍存在难点
记者从成都市卫健委了解到,目前,成都有120家取得医养结合资质的相关机构,大部分采用的都是医疗机构中嵌入养老服务的模式。“整体上来看,当前,成都的医疗资源很丰富,养老资源也不少,但也存在资源分布不均的情况。”相关处室负责人告诉记者,当下,尽管国家已经出台了支持性政策,但对于医养结合机构来说,其自身的发展仍旧存在不少难点。
实际上,市八医院医养结合模式提供的服务是很多选择机构养老的老年人最需要的。患者对医养结合的期待,就是希望一步到位地享受医疗和养老双重服务。但目前,医养结合机构的发展需要兼顾民政、卫健、医保等多方的政策,部门之间不相通,政策与政策之间有壁垒,使得不少医养结合机构无法真正提供“融合式”服务。
除此之外,在走访过程中,多位医养结合机构相关负责人都提到了资金的问题。记者了解到,尽管相关政策已经明确提出“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医养结合发展”,但就目前的状况来看,民营机构进入医养结合行业,凭借自生很难存活,大部分机构都会处于亏损状态。
“现在很多大企业之所以选择入行,是看到了未来‘银发经济’的趋势,期待未来会有更多政策红利。但对于很多实力不够雄厚的企业来讲,在没有确切保障的情况下冒险‘入局’,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龚治国说。
政策支持 观念转变
鼓励社会力量也要为公立医疗机构“松绑”
当下,人口老龄化问题愈发突出,尽管在我国,仅有3%的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但在巨大基数面前,这3%的问题仍旧迫切需要一个解决方案。
今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司司长王海东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到,目前全国很多省份已经制定了税费、投融资、用地等优惠政策,支持社会力量办起医养结合机构。在浙江嘉善,家庭病床、家庭养老床位正在逐步融合,将建床费等纳入医保报销范畴。山东则为社会力量开展医养结合服务提供资金支持,鼓励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作为投资主体举办医养结合机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医养结合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自上而下的政策是医养结合得以发展的一方面,而模式推广的另一个难点,是很多市民对医养结合的概念和服务内容了解并不透彻,对其效果和安全性也存在疑虑。“去医院养老会不会很冰冷,让老人感受不到关怀?”“环境好的机构价格会不会很贵?而价格相对便宜的对老人的照顾又会不会不到位?”
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常务副院长梁万年在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医养结合跨越了传统养老观念中只强调单一“养”的服务内涵,更加注重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的融合。“要实现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既要扩大社会力量办医,也要给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松绑’。”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老年学研究所教授黄石松说。
上一篇: 医养结合新趋势:中医药引领康养服务新发展
下一篇: 推动医养结合服务发展壮大